記者:陳靜 通訊員 邰步娟 部分圖由城建中心提供
發(fā)布時間:2024-05-17 編輯:王婷 來源:視覺南通網(wǎng)一覽無余的運河歷史文化
沿著外環(huán)西路通呂運河南岸往東,就是去年底竣工的南岸中段項目。
在中段的沿運河邊、林蔭下,一處“1269”文化藝術(shù)小品吸引了我們的目光。有的鏟鹽、有的挑鹽……花崗巖整石及耐候鋼板結(jié)合的人物雕塑,加上雪白的沙礫鋪設(shè)而成的“沙灘”,生動展現(xiàn)了運鹽碼頭的繁忙景象。
為什么叫1269?有何寓意?在運鹽場景的一旁,一幅景墻說明讓大家豁然開朗。
通呂運河,古稱運鹽河,屬長江水系。南宋咸淳五年(1269年),兩淮制置使李庭芝調(diào)集民夫開挖“串場河”,將金沙場、余西、余東、呂四等諸鹽場相貫通。20世紀50年代,各級政府在原運鹽河、串場河的基礎(chǔ)上截彎取直,開挖新河流。因起點南通、止點呂四而命名為“通呂運河”。
信步通呂運河兩岸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類似這樣反映運河歷史文化的場景有多個。
西漢初期、宋代以來、20世紀50年代、20世紀60年代、2000年、2000至2020年……南岸東段,一組規(guī)模較大的咖啡色銹板景墻,詳細刻畫了通呂運河開鑿貫通700多年來的歷史記憶。